RSS

Monthly Archives: 10月 2010

金融危机真的能让发展中国家受惠?

History has already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de-coupling thing in this world, neither in 1930s or now. The recession will hit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and the impact will be felt sooner or later. It is just matter of time. So no illusion, and be realistic please.

“1929年到1933年美欧经济大萧条期间,中国经济却在经历1927-1937年的“黄金十年”,但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格局骤变还是把中国拖入了灾难的深渊。形象点说,发展中穷国,乃至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危”与“机”之间惊险地走钢丝。”
——————————————————————————————–

于2008年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是世界性的切肤之痛,尚未摆脱危机后遗症的发达国家自不必说,即便是中国等经济率先摆脱危机并恢复强劲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面临汇率战、贸易战和价格战这三大严峻挑战。但总体说来,至少眼下发展中国家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恐怕还是得大于失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Jeffrey A. Bader说,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展示实力的举动变得特别引人注目,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以快于其他国家的速度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导致世人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日益衰落的大国,而中国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国。其实,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现象并不只发生在美国和中国身上,就连多年来一直堪称全球经济老大难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也充满了“穷棒子翻身”般的乐观景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表报告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预期,这要部分归功于该地区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及拉丁美洲高增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增长。安石投资管理公司研究主管Jerome Booth说,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往严重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问题,已经因这些国家强劲的国内经济增长而有所缓解,并且正在通过扩大“南南贸易”投资加以解决。IMF的非洲部高级顾问Roger Nord说,非洲不缺钱,有大批资金正在寻找可以投资的安身之所,这些钱将继续投向非洲的自然资源,投资者同时也在寻找旅游业和电信产业的投资机会。

以往,缺乏外资一直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之一,即便是目前外汇储备已居全球之首的中国,引进外资多年来也是许多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随着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热钱开始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以往必须有能确保外资盈利的商业环境和机会才能吸引到这些资金,而现在它们许多就如互联网泡沫时代的科技股,只需一个可以炒作的概念或影影绰绰的美丽前景,就能吸引大笔外资纷至沓来。从透明国际最近几年的各国清廉度排名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那年与2010年相比,“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中国的排名都有所退步,俄罗斯的排名更是大幅滑落至154位,可这并不能遏止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资本的强烈吸引力。

但如果就此断定发展中穷国正借此次金融危机走上一条经济上翻身之路,恐怕还为时尚早。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摆脱自身经济衰退而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意外挣到了“第一桶金”,但如果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真的爆发汇率战和贸易战,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难免会遭受池鱼之灾。1929年到1933年美欧经济大萧条期间,中国经济却在经历1927-1937年的“黄金十年”,但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格局骤变还是把中国拖入了灾难的深渊。形象点说,发展中穷国,乃至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危”与“机”之间惊险地走钢丝。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8, 2010 在 History, Intl Finance, Investing

 

真实的投资银行世界

 

看完下面的文章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 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

食物链篇

1.Managing Director(董事总经理)

鬓发整齐,指甲修过,足下的鞋子比一般人家的家具还贵。是投行业务的发起者,四处奔波,寻求潜在的为公司也为他们赚钱的任何渠道。通常这些人舔过的客户屁股要比公共厕所马桶一年沾过的屁股还要多。

2.Executive Director(执行董事)

基本和MD差不多,只不过呢,这些人舔屁股的本事还没到顶,因此呢,接到的生意也要少,负责的team也要小。但是基本上来说,他们的base salary也要过千万了。

3.Vice President (副总裁)

光鲜的名字,其实呢,他就和军队里的排长差不多一个等级,属于业务处理机器,没有什么办公以外的生活。不用出什么太多idea,平时就是带着一群 associate或是analysts替md/ed卖命,离开办公室一般就是睡觉。因为这些人基本没有额外的时间出去交际,认识俊男靓女,即便他们的 base salary有过500万,但是他们最大限量,也就是泡泡办公室里面的实习生,或者小秘书,比较萎缩。脾气通常极其暴躁,基本就像公寓大楼里面的下水管道,不断地把MD那边对他的谩骂,以及愤怒转移给他下面的Associate和Analyst.

4.Associate(主任)

这一层人比较多,也是受压榨的一族,饱受vp每天的欺负与虐待。直到这些associate被提升为vp了,或是辞职了,要么就是自杀了,苦难才可能结束。他们每天就像奴隶一样不得不向vp们献媚,因为vp决定了他们的奖金数额。这些人虽然被对待得像一只狗,但同客户见面时,他们又得像衣冠禽兽一般人模狗样地坐在那里,替md和client充当高级侍从。

5.analyst(分析师)

这是最低一层了,基本就是我这种刚毕业的学生去干的。他们呢,基本就不算人在投行里,最多也就是associate那帮奴隶手上掌管的畜生。虽然他们的薪水很高,但是他们没有生活,没有睡眠,没有“幸”(性)福。成天在公司最最阴暗的角落,风景最差的座位上,做最最低等的活,改改字体,换换颜色啦,查查资料啦,“拷贝”, “粘贴”的按钮按按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自己青春交给了他们上面的那些衣冠禽兽。有些analyst比较有做investment banker的天份,因此不用教,他们就会舔老板的屁股,或者坐md的大腿,通常这些“天才”就会在三年后升做“奴隶”去当associate,至于其他的那帮人就去什么“哈弗”啊,“沃顿”啊,这些个“动物收容所”混混,希望等个两年,会有其他的雇主让他们升级为奴隶。

引诱篇

1.recruitment talk and cocktail reception(宣讲会与鸡尾酒会)

在香港,一般一流的大学,如港大,科大以及中大,每年开学一个月学校会组织很多所谓的“相亲会”,招聘者在这里首次与那些潜在的被招聘对象“巧遇”。虽然说叫巧遇,但其实就像追求女生时玩的把戏,事先总会有线人替你报信,譬如说在哪候着一样,每周学校的“婚姻介绍所”(career center)都会发email给每位学生说,今天来校的有Morgan Stanley, 在RHT教室,还有P&G(保洁公司)在T1教室。

潜意识里,这里传达的信息是:想挣大钱的,直接到RHT候着,可能让你榜上大款;对学习橡皮奶头,避孕套,卫生护垫营销感兴趣的人,可以上T1教室呆着。这时候多数人,譬如说我,就会认为跑去上日常的专业课万万没有抓住这种傍大款的机会重要。因此通常那些大款所在的教室基本上晚去了几分钟,就得坐在教室最最右后方,那个垃圾筒旁的小角落里。

通常这些大款搞这种相亲会,都很卖力,会请很多后援团,象“相约星期六”一样,再配以那种超级完美的“征婚短片”。主要意思就是说,看看嫁给我吧,嫁给我,你会衣食无忧,就算对我失去性趣了,我还有那么多帅哥美女后援团供你享用。

通常来游说的都是那种“情场老手”,在这里老色鬼或者风骚女人的挑逗下,急不可待的少男少女学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问:“你们公司今年有多少空缺啊?我愿意从搽皮鞋,倒洗脚水,跪搓衣板开始干,只要让我加盟做你的奴隶,干什么都行!!”

在宣讲会之后,会有一些提问的环节,通常都在教室外面举行,弄一点学校餐厅淘汰下来准备进垃圾桶的水果,甜品放在那,美之名日,鸡尾酒会,在这个时间,通常就是象我这样的马屁精们大放异彩的时候。马屁精会借此机会向公司的高层展示自己有多么聪明,多么博学,多么有实力进入“马屁精的圣殿”.

“MR XX, 谢谢你精彩的演说,我体会超深,我想请问下在美国次级债券危机过后,你如何看待未来公司的发展?亚洲emerging market对贵公司来讲是否是新的机遇?“

“您好,先生,我想请问下,贵公司是如何通过您刚才所说那些公司价值去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与华尔街其他投行竞争?我们如何更好得利用我们的客户网络,balance sheet替我们的客户做IPO,做M&A或者LBO?”

这些马屁精其实每次都会提前准备好这些勾引大款的问题,并屡试不爽,即便知道答案,但还是会问,而那些深井百战的老色鬼,对这些挑逗也早已厌烦,但为了逢场作戏,还是会回答说“good question!”然后把他们早就准备好的”百搭回答“弄一遍,一大堆极其深奥的专业术语一个一个从他们的口中蹦出来,但其实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他们说的全是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双方为了勾引到对方,都在眉飞色舞得胡言乱语,虽然大家都觉得恶心,头疼,但还得装作“高潮迭起”时那种享受的神情.

其实呢,每个这样做的同学都深切地知道这是多么的下贱,但是他们的梦想就是客服前方难以预料的困难,获得成功,享受到胜利彼岸的喜悦。那是一种傲视群雄的伟人才能有的自豪,那样,他们就能走进贝沙湾说:我要买这套虽然漂亮的售楼小姐通常都会不消地说,这套非常贵,快要50万一平方了,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打断到:“这是支票,你写上总数,我要了,如果愿意,可以到我那共进晚餐。”他们有钱,有权,有能力,非常快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8, 2010 在 Killing Time

 

敲三下 我爱你–琼瑶

would be too naive if i say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is article?
———————————————————————————————-
昨天下午,我接到好友王玫的电话,她第一句话就说:「琼瑶姐,我们今天早上,为刘姐做了气切的手术!」我的心砰的一跳,惊呼着喊:「气切!」 

刘姐,在影剧圈中,大家都这样称呼她,就像称呼我「琼瑶姐」一样。但是她直呼我琼瑶,因为她坚称我比她小。她是我的老友,工作伙伴,我的导演,在我的人生和她的人生中,我们彼此都占据着相当大的位置,她的名字是「刘立立」。

第一次见到刘姐,是1976年,我拍电影「我是一片云」,她是那部电影的副导。我从没见过嗓门这么大,活力这么旺盛,工作能力如此强的「女人」,她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到1978年,我跟她说:「妳来帮我当导演,妳行!」她对自己完全没把握,我坚持说她行!于是,她导了我的「一颗红豆」,从此开始了她的导演生涯。所以,她常对我说:「妳是我的贵人,妳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和刘姐就这样成为工作伙伴,我用「乔野」为笔名,编了许多电影剧本,都是她执导的。我们交换着彼此的感情生活,交换着彼此的心灵秘密,也分享着共同为一部戏催生的喜悦。在电影的极盛时期,我们每次票房破纪录,就要在我家开香槟,那时工作人员演员和她的另一半—-董哥全到齐,笑声闹声惊天动地。当我把电影公司结束,她进了电视圈,把我也拉下水,我们又拍了「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一连串的电视剧。我和她,就这样成为一生的知己。

刘姐的感情生活是不可思议的,她年轻时,是风头人物,是「校花」。董哥是她的学长,都是政工干校(今国防大学政战学院)戏剧系的学生。刘姐风头太健,很多学长追求,大家比赛写情书给她,打赌谁能追到手。董哥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直到董哥毕业,这些学长谁也没追到她。

没多久,董哥结婚了,娶了王玫。当刘姐毕业,进了影剧圈,董哥也进了影剧圈,他们都从「场记」干起,两人经过许多曲折,居然电光石火,陷进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但是,此时的董哥已「使君有妇」,两人只能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同居。董哥有才华有能力,是各方争取的「名副导」,跟刘姐这场恋爱,风风火火,充满了戏剧性。刘姐性情激烈,曾经为了和董哥争吵,一刀砍断自己的胳膊。(那是一本巨大的书,无法细述)

当时,王玫已经生了一个女儿,整天为家务操劳。当王玫知道董哥有了外遇,她没有吵闹,没有争风吃醋。有一次,董哥到南部的剧组去工作,刘姐在台北的剧组工作。等到董哥从南部回到台北,才大吃一惊的发现,王玫不但和刘姐成了最好的朋友,还把刘姐接到家里,两个女人说,愿意分享一个丈夫!董哥不敢相信,却喜出望外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从此他们过着三人行的生活。王玫陆续又生了两个孩子,都把刘姐当成亲妈一样,刘姐对这三个孩子,更是宠爱异常。尤其是小儿子「四海」,几乎是刘姐抱大的,刘姐爱这儿子到无以复加,连我旁观的人,也叹为观止。刘姐也为了这段爱情,为了尊重王玫,终身不要生孩子,免得孩子们之间会产生问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我实在不明白。年轻时,没有人看好他们这种关系,总认为随时会闹翻,会弄得不可收拾。但是,他们就这样恩恩爱爱的生活着,数十年如一日。当年,我也曾私下问刘姐:「妳终身认定董哥了吗?未来是妳不知道的,会不会再遇到别人?」她斩钉断铁的回答我:「绝不可能!我认定他了!」

刘姐当导演,收入比当副导演时,当然好很多。董哥也当导演了,却没有刘姐勤快,接戏比较接得少。刘姐把赚的每一分钱,都用在董家。和董哥王玫一起,把孩子一个个拉拔长大。他们这一家人,成了很奇妙的一种「生命共同体」,密不可分。最让我感动的,是王玫数十年不变的那颗无私、宽宏、包容的心。她不止包容,还深爱着刘姐,感激她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

当刘姐年纪老了,不再能风吹日晒帮我拍戏了。我和她的友谊不变。每年过年前,一定要见一面,谈谈彼此的生活。三年前,刘姐和董哥来我家,我发现刘姐讲话有些口齿不清,走路也歪歪倒倒。董哥才告诉我,刘姐患了遗传性的一种罕见病「小脑萎缩症」。我顿时目瞪口呆,我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名字叫「一公升的眼泪」,内容就是纪录一个患了这种病的女孩,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当我吓住时,反而刘姐安慰我,她说:「我母亲有这种病,它会让人逐渐失去行动能力,逐渐瘫痪,无法说话。但是,它不会影响智慧和生命,我母亲发病后,还活了二十年!」董哥在一边接口:「二十年够了,这二十年,我和王玫会照顾她!」

那天,看着董哥扶持着刘姐离开我家,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立刻冲到电脑前,去搜寻「小脑萎缩症」的资料,发现确实像刘姐说的,如果是老年人发作这病,不会影响智力,但是,会逐渐失去所有生活能力。我想到,刘姐是这么有活力的一个人,怎能忍受逐渐瘫痪的事实?如果失智还好,反正自己都不知道了!假若思想一直清晰,却连表达能力都没有,那不是禁锢在自己的躯壳里了吗?到那时候,董哥和王玫还有耐心和能力来照顾她吗?毕竟,董哥和王玫也老了,董哥自己身体也不好。

从那时起,我和王玫就经常通电话,谈刘姐的病情。刘姐没有她说的那么乐观,她的病恶化得很快,从发病到不能行走,到说话完全不清,在三年中全部来临。王玫每天要把她抱上轮椅,抱上床,帮她洗澡,喂她吃饭,推她去外面散步……家里还有新添的小孙子,可以想像生活多么艰难。我力劝她请外籍看护来分担辛苦,如果王玫也倒了,谁来撑持这个家?她听了我,请到一个很好的印尼看护。

三个月前,王玫告诉我,刘姐因为肺部感染,进了加护病房,现在插管治疗,说不定会挨不过去。我难过极了,谈到伤心处,不禁哽咽。我当时就要求王玫,如果到了最后时刻,千万不要给刘姐「气切」,因为「气切」会延长生命,却无法治疗这个病,还不如让她走得干脆一点。我自己,早就写好放弃急救的文字,并且交待我的儿子,绝对不可气切和电击,时候到了,就让我平安的走。

因此,当我听到王玫说,帮刘姐气切了,我才震慑住。我问为什么还要气切?王玫哽咽着说,不舍得啊!插管已经把她的喉咙都插破了,医生说,有人八十岁气切后还救了回来,何况,刘姐还有意识,会用眨眼表示意见,当他们问她要不要气切时,她皱眉表示不要。但是,王玫问她,妳不想回家吗?妳不想看两个孙子吗?刘姐眨眼了!王玫说:「她还有生存的意志,她还能爱啊!我们舍不得放弃她呀!」谈到这儿,王玫忽然对我说:「我和董哥离婚了!」我惊问:「什么?」王玫说:「没敢跟妳讲,我们离婚后,十月三日那天,董哥在医院里,和刘姐结婚了!总得让她名正言顺当董太太呀!万一她走了,我儿子才能帮她当孝子,捧她的灵位呀!」

我握着电话筒,久久无法说一语,眼泪在眼眶转,声音全部哽在喉咙口。王玫在电话那头也沙哑难言,董哥接过了电话,继续跟我说。整个提议,是儿子四海提出的。因为他要当刘姐名正言顺的儿子,为刘姐当「孝子」。结婚以前,他们去病床前,把离婚证书亮给刘姐看,董哥说:「我可以娶妳了!妳要不要嫁我?」刘姐眼睛湿了,眨了眨眼。所以,十月三日那天,医生和护士们,把病房布置成新房,贴满了囍字,放满了汽球,连区公所的职员都到场来见证(因为要办理结婚户籍)。大家围绕着病床,一起唱着「庭院深深」,和其它的电视主题曲。刘姐笑了,她已经很久没有笑过,但是,她笑了……董哥就这样娶了和他相爱了四十几年,现在躺在病床上不能动的新娘!

我听着,哭了。我说:「董哥,你生命里,有这么伟大的两个女人,你也没有白活了!我该不该说恭喜你呢……」我说不出话来,心里是满满的感动和激动。王玫又接过电话,跟我说:「虽然没照妳的意思做,我们帮她气切了,未来怎样,还不知道。如果状况稳定,两星期就可以出院,我会把她接回家,有孩子孙子包围着,她一定比较快乐!今天,我去医院看了她,我握住她的手,妳知道吗?她居然回握了我几下!好像在跟我说什么!」我心里一震,想到曾经告诉刘姐,「敲三下,我爱你!」的故事,当时还想拍成电影。我顿时知道了,刘姐在对王玫说:「握三下,我爱妳!」

这是我身边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从昨天到现在,我一直激动着,想到大家在医院里唱「庭院深深」的婚礼,想着我的好友刘姐和她的一家,我什么事都做不下去。我的眼睛不曾干过,好想哭。但是,想到刘姐在生命的尾声,迎来这样一个婚礼,她一定得到莫大的安慰!她一生付出这么深的爱,董哥和王玫,也用这么深的爱来回报她!她也值得了!

我今天无法谈新还珠,也无法贴剧照给大家。我的心情无法平复,我要把这个故事即时写下来,这故事里不止有爱情,还有我都无法了解的大爱!

 为什么还有人不相信「人间有爱」呢?请大家一起帮我祈祷,让刘姐能够早日出院,回到她新婚的家,再享受一段亲人的爱!
source: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ce2700100mw2j.html

 
2条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6, 2010 在 Personal

 

Poor Little (Rich) Japan

大型的复杂的社会却总是强弱兼有的混合体,西方流行的日本衰退论,并认为它已经“完全失败”实在是太不符合实情了,也自我感觉太良好了.

我看大前研一的书里他照了2张照,一张是1990年的东京一角,另一张是同一个地点的2008年的照片,令人惊讶的长足发展。所以,对于所谓的lost decade应该有更多的谨慎,虽然日本经济的staggering不可否认,但是它也并没有完全失败。
———————————————————————————————

This summer my wife and I went back to the suburban neighborhood outside Tokyo where we’d lived and sent our children to (Japanese) public school during the late 1980s. Its name wasUtsukushigaoka, 美しが丘 in Japanese, which literally meant “beautiful hills” and figuratively had a connotation like “Pleasantville” in American real estate terminology.  As I explained in this short article and accompanying slide show, we were struck by two things: how much richer our former neighbors and their entire country had become in the intervening decades; but also how different, more cautious, and more inward-looking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ood of Japan seemed now than in those “Japan That Can Say ‘No’” days.

The title the article ended up with in the magazine was “Japan Surrenders,” which many readers wrote to me to complain about. (On various grounds — that it was dismissive of Japan, that it ignored the country’s continuing core-economic success, that the current more cautious mood was actually a sign of maturation, etc.) I don’t write headlines, since I lack that part of the magazine-staffer’s brain. But I thought this one accurately conveyed part of the contrast I was presenting — Japan’s more tentative political/cultural mood, not to mention its projected substantial population decline — and shouldn’t be seen as suggesting that the country was in dire economic straits.

Yesterday’s New York Times had a long article that presented Japan as a failure in about every aspect, including the economic. For instance:

“For nearly a generation now, the nation has been trapped in low growth and a corrosive downward spiral of prices, known as deflation, in the process shriveling from an economic Godzilla to little more than an afterthought in the global economy.”

“Little more than an afterthought” — but one that, until only months ago, was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otal economic output, and whose level of production and wealth per person is still nearly ten times greater than China’s, the country that has just overtaken it in gross-output terms. When we lived in Japan, Toyota had a dream of being the biggest car manufacturer in the world. Now… And on through a long list.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5, 2010 在 History, Intl Finance

 

大国的衰落

by Frederick Allen

作者还写过另外的一本书《浮华年代》专门讲1918–1929的美国。这本《大国的衰落》还是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截取历史的snapshot,把社会当时的各个facet描述出来,时间点放在了1929年股灾—1938年的美国。

历史总是让人觉得触目惊心。书中有讲到代表总体经济状态的指标–工业生产调整后指数。
1929:125

1932:58

1933:59 (banking-run)

1933:100(new-deal announced)

1934:72

1936:121

1937Aug:117

1938MAy:76
让我想到当下的double-dip risk到底有多大呢?

书中我看到了这首代表性诗歌的作者叫卡尔.桑德博格
股票确实是财产。
债券确实是财产。
机器、土地和楼房确实是财产。
但一份工作却不是财产,绝对不是。

amazon link: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87934043&asin=B002ZLOFIK&sr=1-1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4, 2010 在 Book Reading

 

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

作者宫崎勇在日本应该算是最高智囊团的领军人物。参与了战后经济重建、国民收入备增计划,石油危机以及日美谈判等日本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起草。
这本日文书大概是在小泉当政的时候写的。他当时已经预见到了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工资和物价。

他认为中国的城市会争夺到农村的年轻劳动力,给了他们较高的收入,这样会出现物价问题。不仅是服务业,制造工业的工资也会得到提升,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物价的整体上升。尤其是日本的发展历史表明了:低收入者的收入会得到最显著的提高,从而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不过我是对此有所保留,日本不过是借助日元升值,把制造业工厂外迁到了台湾、大陆和东南亚,日本国内转向金融、地产这些服务业到底是福是祸,其实不可以简单地下结论

日本的经验是:消费者的物价大幅上升,但是批发物价却被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这点我也是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批发价格和消费者物价水平的背离?我想原因可能有如下:

  • 日本制造业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力提升,竞争加剧,带动了制造业领域的整体价格下降;
  • 日元的升值使得很多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便宜,导致批发价格因为汇率问题而人为受到打压;
  • 日本国内的零售领域相对封闭和垄断,导致零售流通环节被附加了高额的利润?

这本书总体看完就觉得日本的技术官僚的风格其实非常实事求是,重要的点在于站在政府决策的立场来看一个经济政策是如何出台的?考量的要素有哪些?

amazon link: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478-8496099-184683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87930200&asin=B002IT67LM&sr=1-1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4, 2010 在 Book Reading

 

刘晓波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双重笑料

让我想起了文革的大字报风格:挖你祖坟,任意地断章取义地来曲解当事人的历史语录,然后就是上纲上线地划分类别和站队—-你是人民的敌人。
———————————————————————————————-

人民网:刘晓波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双重笑料

 

听说刘晓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们中国人可以给为刘晓波获得这个奖项忙前忙后的西方一些人颁发一个遏制中国“最佳创意奖”。颁奖词可以这样写:几十年来,为了他们心中不可告人的目的,殚精竭虑,将西方的智慧中最为拙劣的部分运用得可谓淋漓尽致。

诺贝尔对于诺贝尔和平奖的遗愿是,这个奖项应授予“为促进民族和睦,增进各国友谊,推动裁军以及为召开和宣传和平会议而努力的人”。刘晓波究竟对人类和平事业有何贡献才获此“殊荣”的呢?许多中国人还记得“三百年殖民地”之说正是出自此人之口。他说:“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贬抑中国人、否定中国文化,鼓吹全盘西化,是此人一贯的政治立场。且再听听此人在20世纪80年代几段言论吧!“中国人从肉体到精神统统阳痿!”“中国人有什么?中国只有一堆非驴非马的大杂烩。”“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能找出这样一个如此赤裸裸的辱骂式自白的人,西方一些人获得遏制中国“最佳创意奖”当之无愧!

靠骂李泽厚出名的刘晓波,倒是一直坚持“骂”字主义。为什么这样骂呢?略知此人的人曾一语道破天机:此人有强烈的出名逐利欲望。他直言不讳地声称:演讲 “不给够一小时多少钱,我就不去。钱是一种自我评价,有了一定数量的钱,你的生命也就随着开放到一定的广度。我太清楚了!有次去北京友谊商店,见到一瓶 160元外汇券的酒,当时我站在那瓶酒前面,感到自己是个弱者,完全被粉碎了!”近日有网友披露:美国政府1983年成立全国民主基金会,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其宗旨是“促进及推动全球的民主化”,并向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及团体提供资助。虽是民间机构,但运作资金则大多数是从美国国会拨出。《民主中国》杂志是美国民主基金会资助的一家刊物,其主编正是这个刘晓波。即使在监狱服刑,刘晓波依然每月可以有人民币1.3万元的工资。真是够哥们呀!现在看来,诺贝尔和平奖可以算是主子至今扔给他的最高奖赏了。

这个评奖结果所表现出的是西方一些人的傲慢与偏见,是对中华民族的蔑视和侮辱,他们把刘晓波捧为“英雄”是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严重践踏。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英雄,任何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都是一个孱弱无力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都有着自己鲜明的英雄观。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的文天祥是英雄,“精忠报国”的岳飞是英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是英雄。这些英雄人物是中华文化精神人格化的榜样,是中国人民心中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风骨流芳百世,依然在感染和激励着当代的中国人民。刘晓波之流,过去不是中国人民的英雄,现在不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未来也更不会是中国人民的英雄。

诺贝尔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刘晓波这样一个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决不是无意之举,而是刻意的选择。这种选择被有的人称为“选择性失聪”,是诺贝尔委员会在和平奖评奖时的痼疾,是西方意识形态下的政治议程使然。“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颁发和平奖并没有完全遵照诺贝尔的遗嘱,而是有政治议程,就是站在西方的立场。”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政治安排,无非一个再次袒露了他们一贯的政治目的:遏制中国的发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刘晓波这类人认为只要有了洋主子的撑腰,就可以在同胞面前抖一抖威风,立起头来。这种带有强烈政治投机性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历史和今天并非个别。曾几何时,挟洋自重成为他们无一例外的生存方式。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心目中,总想在洋主子那里讨声喝彩,讨得美钞的思维和做派,只不过是一些令人鄙夷的“另类”而已,已经越来越让人讨厌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一条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4, 2010 在 History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袁伟时

21世纪的中国人,面对的是顺之者昌、逆之者困的全球化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了关键时刻。在这个年代,决定公民和国家发展成败的最重要条件是制度环境,但公民的心智状态对自己乃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了反右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三大灾难后,人们沉痛地发觉,这些灾难的根源之一是:“我们是吃狼奶长大的。”20多年过去了,偶然翻阅一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我们的青少年还在继续吃狼奶!

“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屈辱、挫折、兵连祸结、前仆后继,一部中国近代史蕴藏着多少血泪和经验教训!我们有责任将历史真实告诉我们的青少年,让他们永志不忘。这是帮助他们成为现代公民的必由之路。如果天真纯洁的孩子吞食的竟是变味乃至有意无意假造的丸丹,只能让偏见伴随终生,甚至因而误入歧途。

现在是正视我们自己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时候了。现从几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谈起。

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无法避免的?

火烧圆明园是英法侵略军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事情为什么会弄到如此地步?140多年过去了,我们理应冷静地考察双方的应对得失,吸取教训,让各国人民更好地共处。这一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恶果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历史》第三册,是被普遍采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它是这样评述这次战争的:

一、关于战争起因。

这部教科书写道:“1856年3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广西西林地区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吏处死。这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后来,法国以此为借口,伙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同年10月,广州水师在中国商船‘亚罗号’上,缉捕了海盗和水手。英国领事无端干涉,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释放被捕的人,并向英方赔礼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怕事态扩大,释放了被捕的水手,但拒绝道歉。这就是所谓的‘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这里说的亚罗号事件大体符合历史事实。至于杀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Auguste Chapdelaine),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马氏是1856年2月29日被广西西林代理知县张鸣凤所杀的。直至法国公使查问,张鸣凤仍然矢口否认,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致使广西按察使和两广总督到了1858年初还信以为真,据此回答法国公使和上奏朝廷。

1844年10月订立的中法《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只准在五口通商的双方“议定界址内”活动,“法兰西无论何人,如有犯此例禁,或越界,或远入内地,听凭中国官查拿,但应解送近口法兰西领事官收管;中国官民均不得殴打、伤害、虐待所获法兰西人,以伤两国和好。”

马氏1842年起,便到西林传教,《黄埔条约》订立后仍不离开,这是违反条约的错误行为。但把他处死,显然是西林地方官员的行为,违反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直至现在人们仍无法确定马氏确有该处死刑的哪些罪。按照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观点,中方无疑理亏。教科书对此事的评述是不准确的。

还要指出,教科书只字不提引发这次战争的两条根本原因: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

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关于挑起这次战争的原因,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有所反思。深悉内情的薛福成沉痛地说:“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见大吏,借以通隔阂、驭商民,乃粤民一激再激,叶相(叶名琛)复一误再误,使拱手而有粤城……益知中国易与,遂纠法、俄、美三国兵船北上,驶入大沽,阻我海运,立约而还……粤民激于前此大府议和之愤,万众一辞,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为快,屡请屡拒,纷纭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约,皆成于此,由今观之,甚无谓也。”晚清曾国藩、李鸿章、冯桂芬、郭嵩焘等人屡以“勿以小嫌酿大衅”相告诫,其中就包含了以广州反入城斗争为开端的惨痛教训。

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比大陆编得高明。它把这次战争的起因归结为四点:1.外人入城问题。2.续修条约问题。3.阿罗号船事件。4.马赖神父事件。这样说符合历史实际,无损中国国家利益,有利于年轻一代学会冷静地分析历史问题,显示出编者是合格的历史学家。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不向这些本国的同行学习呢?

二、关于战争过程。

1858年,大沽被占,英法侵略者兵临天津城下,英法俄美等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虽然丧失了不少权利,问题总算有个着落,双方还议定翌年在北京互换批准书,彻底完成法定程序。如果照双方的协议办理,导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纯属程序性的最后一步还会节外生枝,招来更大灾祸!教科书是这样写的:“1859年,英国公使和法国公使各率一支舰队北上大沽口,准备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换约代表由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并要求各兵船武装人员不得登岸。英法公使却仗恃武力,坚持要从大沽口溯白河进京。他们蛮横地率舰队闯入大沽口。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炮弹准确地落在侵略军的军舰上,打沉了四艘,打坏了六艘,其余三艘挂起白旗逃跑了。在炮战的同时,侵略军900人企图登陆,也被打退。侵略军死伤几百人。大沽一带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在编者笔下,这是一曲爱国英雄进行曲,主角是士兵和普通百姓。可是,稍加推敲,便有很多疑问。

从后果看,这一仗显然打错了。翌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招致北京被占,圆明园被烧。续订《北京条约》,不但规定原订的《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还招来其他新损失:对英法的赔款分别由四百万两和二百万两一律增至各八百万两;割让九龙司;允许法籍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为日后连绵不断的教案种下祸根。如果不打,不是对中国更有利吗?

人们理所当然应该追问:公使走哪条路进京,真有那么重要,乃至不惜一战?双方意见分歧有没有认真交涉?真的是士兵自行开炮还是奉命行事?如果是前者,这是触犯军纪造成严重后果的大错,能算是爱国英雄的义举吗?如属后者,是奉了什么样的命令?

复查史实,这根本不是什么爱国英雄的壮举,而是愚昧的咸丰皇帝和僧格林沁亲王犯下的大罪。而且分歧不是教科书说的走哪条路进京,而是要英法使者绕个大弯进天津。当时在僧王幕下的郭嵩焘在日记中留下这样的记录:1859年4月10日“怡亲王至营……言奉旨密商一语: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予曰:凡事须是名正言顺,须缓缓商之。怡邸愦愦可笑。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绕道至天津……辩论再三始定局,附片奏明。”

《北京条约》订立后,他更具体叙述了当时的情况:“夷祸成于僧邸之诱击。去岁之役,先后奉诏旨十余,饬令迎出拦江沙外晓谕。洎夷船入内河九日,僧邸不一遣使往谕。去衣冠自称乡勇,薄而击之。仆陈谏再四,又虑语言不能通晓,两上书力争。”曾国藩对他的幕僚说过:“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某谓僧邸此败,义当杀身以谢天下矣。”他们说的情况,同当时在现场的英国公使卜鲁斯的报告如出一辙。英法军舰6月16日已经到达,直到25日早晨才接到直隶总督恒福的照会,而当时军事行动已经开始。这些史料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

1.咸丰皇帝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官兵假扮乡勇,“悄悄”袭击洋鬼子。同时,他又十余次下令,要先“晓谕”洋人,先礼后兵。

2.僧格林沁忠实执行了“悄悄击之”的旨意,但没有事先晓谕;也坚决拒绝手下大臣的劝阻;并且是要洋人从北塘登陆,绕道至天津的设计者。

3.对这一丧权辱国的横祸,以曾国藩、郭嵩焘、吴汝纶等为代表(还包括李鸿章、冯桂芬等人)的比较清醒的官僚和士绅,已经有过严厉的批评和讽喻。

令人震惊的是:时至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教科书,仍然按咸丰皇帝和僧格林沁的调子唱歌,不同之处仅在把“乡勇”换成“士兵”!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火烧圆明园是不是可以避免的问题了。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作为弱势的大清帝国一方,明智的选择是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之正面冲突,争取时间,改革和发展自己。而当时的政府和士绅,完全被极端的情绪支配,在小事上制造违约的蠢行,结果酿成大祸。如果清政府决策层和有关的地方督抚不是那么愚昧,这场灾祸是有可能避免的。可是,朝野上下的认识水平和专制的决策程序,是历史的积淀,不是朝夕所能改变;侵略的本性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文明之师;于是,这场灾祸又是难以避免的。

是爱国壮举还是有悖文明行为

再来看看教科书的作者对义和团事件的评述吧。

教科书正确揭露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候……(俄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大屠杀惨案。俄国军队还强占了中国江东六十四屯,残酷屠杀当地居民。”此外的论述只能说是错误连篇。

一、教科书没有只字提及义和团敌视现代文明和盲目排斥外国人以及外来文化的极端愚昧的行为。

义和团毁电线、毁学校、拆铁路、烧洋货、杀洋人和与外国人及外国文化有点关系的中国人……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何况正是这些罪恶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也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国耻,而我们的少年儿童必读的教科书却偏偏闭口不谈。

教科书也谈到拆毁铁路。它是怎么说的呢?“1900年6月……八国侵略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道,奋起狙击侵略军。侵略军在廊坊一带被义和团包围,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如此说来,拆毁铁路不过是抵抗侵略者迫不得已的措施。实际情况怎样?

1900年5月28日(阴历五月初一),直隶总督裕禄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九夜(5月27日)先闻涿州至琉璃河一带猝被拳匪将铁路焚毁,讵今早由琉璃河至长辛店一百余里沿途铁道车站桥梁并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烧”。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告急:“刻下电线又阻……至长辛店线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线,被匪徒砍断,所有电均被阻滞。”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而不是为了抵抗侵略者不得不采取的应急行动。同时,这类行动波及各地,不是局部性的偶发现象。也就是说,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而不是某些史家说的抵抗侵略者的功勋。从时间看,西摩尔军从出发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至26日之间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毁铁路、电线,焚烧车站、抢掠财产的急报,已纷至沓来。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国联军进军在后,这个次序是历史事实,无法也不应修改。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4, 2010 在 History

 

谢国忠:中国房地产的实质是政府坐庄

原来我对谢国忠的偏爱是有原因的,他早就读完了中国通史,他也喜欢玫瑰石,我去埃及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去那里,都已经快到了,到了亚历山大的时候,害怕火车的时刻衔接不上,就没有去成。以后是一定要再去埃及的。
———————————————————————————————-

一个泡沫最终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就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就像股市从100点涨到200点再回到100点,这中间什么都没变,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但是从起点走到终点这个过程中,有人买入、有人卖出,所以有的人钱变多了,有的人钱变少了,财富总量没有变,但是重新分配过了。第二,它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中间有人投资进去想要获利,结果造成了损失。

   而大陆房地产泡沫的情形就是,这个过程中,财富和资源最后都流向政府了。所以你看政府这几年突然变得非常有钱,财政富余很多。那么问题就是,政府要怎么花这么多钱?效率能有多高?会不会浪费?这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把开发商交的税都算进去,他们真的不赚钱。比如绿地集团这么大的公司,你看它整个公司的价值全部是靠土地升值来的,造房子本身是不赚钱的。它最初买了一块地造房子,卖了房子赚了钱,然后把赚的钱全部投进去,还不够买同样地段的另一块地。就只能再去银行借钱,买地段更差的一块地,再造房子,卖掉以后,再拿出全部的钱,同时还要向银行借钱,再去更差的地段继续造房子。所以你看它越做越小,它一直滚动下去但是其实根本没赚什么钱。

  再来看万科。这么大的房地产公司,分析员发现它公司的资产构成,其中70%都是靠高价发股票赚来的,也就是说,万科的钱大部分是从股市赚来的,靠造房子卖房子并没有赚多少。所以中国的开发商是不赚钱的,即使他们靠造房子赚了钱,做大了,政府也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把钱拿走。

  去年全国卖房子一共卖了4.6万亿,把建筑成本、毛利、土地税都算下来,这4.6万亿里面政府大概赚了75%,也就是3.5万亿多。去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总共才7万亿。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1, 2010 在 China Finance, Investing

 

标签:

只你共我

海阔天空[何嘉莉]
http://v.ku6.com/show/AcaGNLPj5g_ereRw.html

何嘉莉,是黄家驹的前女友。据说,唱哭了很多人。
用一生来爱的人,用生命来唱的歌,
只你共我

 
留下评论

Posted by 于 10月 21, 2010 在 People